技术文章更多>>
- 超微量分光光度计的7个关键操作技巧与常见误区
- 点击次数:289 更新时间:2025-09-19
- 关键操作技巧样品预处理与均匀性:确保样品充分混合,避免沉淀或颗粒导致吸光度波动。例如,核酸样品需低速离心去除气泡,蛋白质样品需避免表面张力变化影响液柱形成。微量加样控制:仅需1-2μL样品,使用移液器精准加样至检测平台中心,防止液体外溢或残留。对于高粘度样品,可适当增加加样量至2-3μL。基线校准:每次测量前用空白溶剂(如水或缓冲液)调零,尤其更换溶剂类型或长时间未使用时,避免残留物干扰光路。波长与模式选择:根据检测目标选择波长(如核酸选260nm,蛋白质选280nm),并匹配对应算法(如dsDNA、ssDNA、RNA或BSA蛋白模式)。避免光路干扰:测量时关闭样品室盖子,防止外界光线干扰;同时远离强光、强气流或电磁场环境。重复测量与数据平均:对同一样品进行3次测量并取平均值,减少偶然误差,提升结果可靠性。清洁与维护:测量后立即用无尘纸或乙醇清洁检测平台,避免交叉污染;定期检查光源寿命(卤素灯约2000小时),及时更换老化组件。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案样品污染:若260/230比值低于1.8,可能存在有机溶剂(如苯酚)污染。需重新纯化样品,并用去离子水清洁检测基座。吸光度不稳定:由样品未覆盖检测表面或气泡导致。应确保液滴覆盖光纤表面,并使用“平滑数据”功能处理波动读数。浓度与预期不符:高浓度样品(如A260>2.0)可能超出线性范围,需稀释后复测;同时结合多波长比值(如A260/A280)评估纯度,避免单一代数值误判。环境干扰:温度波动或阳光直射会影响光源稳定性。建议将仪器置于恒温环境(如25℃±2℃),并避免阳光直射。软件报错或连接故障:常见于驱动程序不兼容或USB接口松动。需更新软件至最新版本,并检查接口连接是否稳固。